![GE00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static.flickr.com/64/195234220_50d9ec6f4e_o.jpg&width=500&height=462)
自從之前使用Google Map幫我找景點畫路線後,我就發現他的地圖功能不錯用,
可以綜合公路圖和景觀圖,當然台灣的Urmap也是可以有這個功能,但是只侷限於台灣地圖,就有點可惜.
後來,某一天上網發現Google Earth這個東西,哇塞~已經融入地形地貌等資訊,
所以有很多地方都開始立體化了,山慢慢的長出來,
而拜NOAA的資料幫助,美洲大部分的高樓大廈,也開始3D化了...
這幾天,開始研究Google Earth除了很炫的動畫之外,還能做什麼?
ㄟ...答案就是遊記. 我就展示一下今天的研究成果.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某一天,當我把大島的地圖不斷的放大之後...
放大到看見Mauna Loa火山口和AMiBA site (相距約5公里)
繼續放大就看到了在MLO NOAA Site(就是圖上一堆白色建築物的地方,也就是我每天上山工作去的地方)
附近出現了一個三角尖端的地理結構,覺得很不可思議,自然界是不可能有這樣的融岩堆積方式!!
詢問之下才知道,這是人為的結果,用意是擋住火山爆發所流出來的Lava Flow...
說是擋住,不如說是分流更為恰當,藉由這個人為的安排,將Lava導至別的地方,
而不至於直接流到NOAA Site.(火山口在下方,所以從圖面上看是由下往上流)
什麼?你問我AMiBA Site在哪裡?你看不到!!好吧..我再把白色建築物群附近放大給你看..
轉個角度,讓天空出現,你就比較看得懂我說的三角尖結構了
這麼有意思的東西,當然要去看一下囉,所以藉由Google Earth,我先規劃了路線圖及所需的停靠點,
當然有些是突發狀況,所以是後來才加進去的.
在出發的地方拍張照,之後輸入標記點,再寫上一些資訊...看!很直觀的遊記就誕生了..
我的目的地是走到那個三角尖,有一段距離,之前從地圖上看的時候,總覺的沿著其中一道土堆,
就可以走到那個三角尖...可是...怎麼走呀走的..土堆開始轉彎了,這樣怎麼可能和另外一道土堆會合?
最後才發現..走過頭了啦~
要去那個三角尖,還得往回走一段..唉..當初沒仔細看清楚...不然就不會多走一段冤枉路..
在3400公尺高的地方,還會生長著這樣的小花..真是讓我好驚訝..
當然每個標記點除了可以文字說明,圖片插入,也可以加入超連結,音樂...等語法.. 我還在研究中..
接下來想做的就是把夏威夷4人8天之旅的遊記,以GE的方式紀錄,相信結果會很有意思.
不過這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.. 這個遊記的缺點是,所完成的景點路線檔案kml or kmz,都只能用GE開啟,
所幸GE的免費版早已釋放,所以假以時日,應該會開始流通這種紀錄模式的遊記吧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