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次震災重創四川,也就是重創秦帝國的文物..
隨著新聞媒體的報導,一個個的古蹟名詞跳了出來..
想要理解這個文化損失有多大...先來看看這些古蹟的由來吧!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先來看一下新聞簡報:
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青城山麓的岷江干流上,公元前3世紀中葉,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完成。它依自然之勢修建而成,分水堤、引水口、泄洪堤三大主要部分,而民間則形象地稱這三處設施為魚嘴、寶瓶口、飛沙堰。四川文物局工作人員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由于都江堰當地通信中斷,他們正想盡一切辦法了解文物受損情況,已知的消息是,處于岷江中的這几處設施,目前基本無恙,雖然近日余震不斷,但因為其設計具有相當的防震性,相信魚嘴、寶瓶口、飛沙堰這几處重要設施應無大礙。這也是都江堰歷經2000多年,仍能在今天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的原因。


------都江堰-------

西元前二五六年,即二二五七年前,戰國時期的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兒子李二郎,組織巴蜀民眾改造山河,興修水利,創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,使成都平原成了 「水旱從人、不知饑饉」的「天府之國」。太史公司馬遷在他《史記‧河渠書》中記下這位創建都江堰豐功偉績的水利專家和地方官,但他只寫了“蜀守冰”,沒有 寫他姓什麼。這位水利專家的姓是後來班固的《漢書》才補上的。巴蜀人民為了紀念李冰父子,每年都江堰放水時都要舉行隆重祭祀儀式,歲歲不絕。歷代帝王順應 民心,對李冰父子的功績十分重視,宋、元時封李冰父子為王,建二王廟,供人民祭拜。

(紀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廟--from Wiki) --歷代均有維護,但在2008年汶川地震後,幾乎全毀


太守李冰

我 們不知道他出生的年代,也不知道他的祖籍何處,更不知道他是從那裡獲知治水的知識,祗知道大約在西元前二五六年(秦昭王51年),在四川的蜀都,上任了一 個新的太守名叫「李冰」。古書上沒有記載李冰生平,因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秦漢時戰爭的毀壞,檔案文書損壞太多的緣故。

李冰是—個愛民的地 方官,也是一個傑出的科技專家。他在四川任職期中,不僅創建了造福萬世的都江堰,還建了許多有益於民的工程。除了修建都江堰外,他還在成都市建了七座橋, 修石犀溪,在祟慶縣修建文井江,在廣部鑿鹽井,在樂山三江江流處治理河道,在宜賓治理水道,在什邡縣疏通洛水河道,引水灌溉。他的功績,可以說是“澤被千 秋”,萬古不朽,其科學價值和巨大的經濟效益,在人類史上至今仍是屈指可數的。當然,最重要的還是屬都江堰。


都江堰的建造源起

四 川位於長江的中游,因為有四條長江的支流,在此由北注入長江,所以稱為四川。這四條支流裡,以岷江最容易氾濫成災。岷江源自甘肅與四川交界的摩天嶺,海拔 四千公尺的高峰,春天時挾著由雪溶化的河水,自北方奔騰而下,並沖刷河岸兩邊軟弱的砂頁岩與泥岩,帶著所沖刷出的泥砂,幾近筆直的往南方流,到了灌縣,地 勢變平,大量的污濁水流四處橫流,經常造成巨大的水害。灌縣以東廣大的平原,都是早期長江的沖積平原,為棕黃色的砂壤土,土質固然肥沃,但是沒有水,因為 岷江像是一個美麗的潑婦,被人所需要,卻是難以親近。對於居民對岷江水害的呈請,當官的儘可畫押如擬往上一丟就可以,李冰卻帶著兒子二郎,親往現址仔細調查,並且決定率民治水。


都江堰從李冰父子建造起,約用了一千五百年。到了元朝才崩掉毀壞。

「都 江堰」為什麼能夠使用這麼久?最主要的關鍵是李冰父子建的不是擋在河中的水壩,而是座落在河邊的「離巢水庫」有關。離巢水庫可使岷江水混濁時不進水,水澄 清時方才引水,這樣可減水壩的淤砂之害。因為工程困難世界上很少有離巢水庫。台灣有許多水庫,離巢水庫也祇有烏山頭水庫一座。

另一個成功的關鍵,都江堰的壩體是鑿穿的一座山,不是一般的土石壩或是混凝土壩,不動如山正是最好的天然壩體。在都江堰這個天然壩體就稱為「離碓」(堆),鑿穿的入水口稱為「寶瓶口」。


李 冰父子建都江堰,材料都是取自現場。為了分岷江以取水,在河中,以四川產的大竹子做成竹筏,盛山上取來的大石,一船一船的沈在河中,這稱為「分水魚嘴」。 分水魚嘴的西方,流有岷江百分之六十的水量稱為「外江」,仍屬於岷江主流道。分水魚嘴的東方稱為「內江」,引百分之四十為岷江水,進入寶瓶口。

李冰根據水流及地形特點,在坡度較緩處,鑿開一道底寬十七米的楔形口子,峽口枯水季節寬十九米,洪水季節寬廿三米,此即寶瓶口引水口。寶瓶口是內江進水咽喉,具有引水和控制進水的作用,是內江能夠「水旱從人」的關鍵水利設施。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,有離堆鎖峽」之稱,屬歷史上著名的「灌陽十景」之一。


飛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,有排洪和排沙的功能。因而,都江堰水利工程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、自動排沙、自動排水和引水的難題,收到了行水灌田、防洪抗災的功效,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觀。

為了知道河道之內是否淤砂太多,李冰在河道內沈有五隻石犀牛,成為河底量測不變的基準點。為了要觀測水位的深淺,在河中立有三個巨大的石人,要求都江堰的管理者注意,水位不能低於足下,過低則多引江水,水位高過石人肩部,就少引水。

整 個內江、外江,引水口至接水渠道,皆以大卵石作為堤防,堤防上還有象鼻魚鉤等古代模擬自然界動物,所造的護岸工程,保護河道,這些堤防當時取名為「金剛 堤」。水進了寶瓶口後,有一個引水網絡渠道,縱橫交錯百里,將水導至成都平原的每一角落。使成都平原成為稻米之鄉,並使四川盆地有「天府之國」的美譽。
 
到宋代,都江堰已總結出較系統的治水原則和經驗。如:「乘勢利導,因時制宜」,「遇彎截角,逢正抽心」,「深淘灘,低作堰」……等等, 有些已成為保留至今的治河經典準則。研究水利史的學者稱都江堰是水利工程的「千古絕唱」,是我國古代文明的實物見證,是中國科學史上的輝煌篇章,更多人認 為是國家之瑰寶

歷代都把維修都江堰作爲當時的一件大事。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,漢文帝時蜀郡守文翁,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,唐貞觀年間孟州 長史高儉,武則天時彭州長史劉易從,唐玄宗時章仇兼瓊,唐末四川節度使高駢,宋代趙不白,元朝的李秉、吉當普,明代的盧立羽、施千祥,清朝的王來通、強望 泰、丁寶禎,民國時期的張沅等都爲都江堰修固完善作出了巨大的努力,成爲都江堰的有功之臣而載入史冊名垂千古。

(都江堰   from Getty Image)

錐體
(錐體)

寶瓶口
(寶瓶引水口---from Wiki)

魚嘴
(魚嘴分水口---from  Wiki)



(都江堰---魚嘴及堰體----from Wiki)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再來看看 鄭國渠 是什麼

鄭國渠是秦王瀛政元年(公元前246年)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修建,故名鄭國渠,是中國古代最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。其灌渠全長300裡,可澆灌關中農田4萬 餘頃。鄭國渠渠首位於陝西省涇陽縣上然村涇出口一帶。其東西攔河大壩,以小礫石、黃土及黑紅土混築,全長2650米,基寬150米,頂寬20米,高6-8 米。壩體上遺留有漢代墓葬和陶窯,大壩東側還發現引水口和渠道等遺跡。

據 《後漢書》記載, 此工程始於“韓聞秦之好興事,欲罷之,無令東伐。及使水工鄭國間說秦,令鑿涇水,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,並北山,東注洛,三百余裡,欲以溉田。” 而後,韓王的計謀暴露,秦王要殺鄭國,鄭國曰:“始臣為間,然渠成亦秦之利也。臣為韓延數歲之命,而為秦建萬世之功。” 於是,秦王讓鄭國繼續主持這項工程,大約花了十年時間,修成了這一引涇水入洛河的灌溉工程。

常言道: 人算不如天算。這一灌溉水渠使關中乾旱平原成為沃野良田,關中更加富饒,秦國更加強大。這是令韓國人始料不及的。當時, 秦興, 並諸侯一天下, 實乃天象也,並不被人的意識所安排。就鄭國渠《史記﹒河渠書》曰:“渠就,用注填閼之水,溉澤滷之地四萬餘頃,收皆畝一鐘。於是關中為沃野,無兇年,秦以 富強,卒並諸侯”。在中國統一的天象下,鄭國應天象而行,鄭國渠應天象而生。

鄭國渠雖是人工鑿成,卻遵循著自然規則,引涇水入洛河,歷時兩千年,它與歷朝在其基礎上修建的其它水利工程,滋潤著關中平原這塊中華文明的腹地,滋潤著秦、漢、唐等朝代的輝煌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